父母之命:婚姻的終極權威,家長代言宣天命。
(四相標準結親家:年齡相配、門戶相對、才貌相當、財幣相尚)
媒妁之言:婚禮合理合法的保障
纳采問命合八字:
1、 送禮提親:由媒人代表男方去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對媒人所介紹的男方情況表示滿意,就收纳這些禮品。
2、 問名求帖:男方再備薄禮,請媒人去女方家問名,包括父母的姓氏、女子名字、家中排行、出生年月日時。
3、 宗親不婚:通過媒人進一步瞭解到雙方的情況合攏到一起,據此作出這門婚事是否適宜的判斷。
(合婚禁忌:同姓不婚、宗親不婚、表親不婚)
4、 年齡宜忌:忌誨男女年齡相差三六九歲、忌女方比男方大一歲、忌同年同月出生、忌八字相剋。
5、 生肖搭配:女忌屬羊(守空房,剋夫)、女忌屬虎(娶回傷人)
6、 呂才合婚:預測婚事是否吉祥。
7、 吉凶自占:請神靈告示議婚是否合適。
相親吃茶過帖兒:
1、 納吉相親:男方把合婚吉利的結論通過媒人通知女方。
2、 文定厥祥:又稱"纳徵"、"行聘"。男方在女方應允婚事後,通過向女家致送財物的方式,使婚姻關係得到正式確定。
3、 戒指行聘:男方向女家致送相對簡單的訂婚禮物,承擔放定者是代表男方的媒人,也有婆母在媒人的陪同下親自去女家給未來的媳婦放定。小定禮物以首飾為主,通常是項圈、耳環、手鐲、戒指四樣,由放定人給姑娘戴上。
4、 吃茶定婚:男方必須在放小定時給未來的親家送上一些禮物,羊羔美酒、果品點心都可隨意,惟茶葉不可或缺。多則一二十筒,至少也得四筒。因此,人們又稱行聘之禮為"茶禮",女子受聘為"吃茶"。
5、 贈帕寄情:放小定儀式結束後,女家要以酒食款待放定者和觀禮客人,並向男方回贈一些禮物如鞋帽荷包,宜有女方當事人親手製作的刺繡針線一類活計,以表示姑娘指細手巧。
6、 三金大定:放大定,也叫"過大禮"或"換帖"。比小定更為隆重的訂婚儀式,但作用不限於訂婚,還包含女方在遣嫁之前再向男方索取一筆聘禮的內容。除設宴慶賀外,主要是男家向女家送聘禮和男女雙方交換婚書兩項。三金為金釧、金鐲、金帔墜,或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段紅長裙,或紅素羅大袖段亦得,珠翠特髻、珠翠團冠、四時冠花、珠翠排環等首飾,及上細雜色彩段匹帛,加以花茶果物、團圓餅、羊酒為物。
7、交換婚書:官婚書指政府在受理結婚登記時發給當事人保管的法律認可憑證。私婚書指民間通行的婚姻締結憑證,因為有媒人與雙方家長共同簽署,所以得到官府承認,具有法律效力。憑證又稱"帖子",故交換婚書也稱"換帖子"、"過帖兒"。
按部就班兩重奏:
1、 新房陳設:收拾新房,還要準備家具雜物,有錢人家請行家在上頭添上各式精美的圖案及花紋,大多寓有喜慶新婚的祝福之意。
2、 事事如意:由柿子和如意組合成的紋圖,用於大件家具邊緣的雕刻。
3、 蛙紋祈孕:祈孕求嗣。
4、 瓜瓞綿綿:由葫蘆和藤蔓聯結而成的圖案,多成圓形。
5、 鳳凰于飛:亦稱"鸞鳳和鳴",一種繪以鳳凰互相追逐的吉祥紋圖,多用於大件家具如 床隔、立櫃的木雕。
6、 攢妝添箱:嫁妝的豐儉厚薄已成為衡量女之家捫地貴賤、社交高低的一個標誌。一部分出自自家的積蓄與採辦,另一部份來自親朋好友的贈送。
7、 龍鳳呈祥:普便用於漆屏、掛屏等擺設上的圖案。
8、 鴛鴦雙棲
9、 齊眉祝壽:多用於鏡臺描花或鏡袱等織物上的刺繡。
10、榴開百子:多用於女家陪嫁中被面床單的刺繡及衣箱雜器的描花上。
11、華封三祝:一種用竹子和另外兩項吉祥花卉構成的紋圖。
催妝送奩進行曲:
1、 催妝禮:又稱"催妝禮",催新娘子趕快上妝準備出嫁。行催妝禮的時間一般在正式迎娶前三天或前一天的早晨,其內容就是男家派人或僱人抬送禮物到女家,藉此傳遞希望對方趕快發送嫁妝的信息。先是男方"催妝",接著是女方"擺妝",把全部嫁妝攤開在庭院內甚至空地上,分門別類擺放好,供人觀瞻,再一件一件地裝到嫁妝桌上,此謂"發妝"。
2、 送嫁妝:收到催妝禮的下午,女方開始送嫁妝。
3、 子孫桶:紅漆馬桶,雅稱"喜桶",又叫"子孫桶"。桶裡放紅棗、花生、瓜子、桂圓、雲片糕及半生不熟的紅雞蛋,桶蓋上貼紅紙喜字,再用紅線繩紮牢,用塊大紅布包住,請一個小男孩揹上,跟著抬嫁妝的隊伍一起走。到了男家後,依各地習俗又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4、 女兒酒:正婚宴席上,男家用此酒供賀客。
5、 長命鷄:一個娃兒懷抱一雌一雄一對喜雞。
6、 兜青龍:發妝後,一直對著東南方向走,一個時辰後再改向,祈求吉祥。
7、 報妝帖:送妝到男家時,男家已經先派親友數人到路口"迎妝",迎妝時也有鼓樂吹奏或燃放鞭炮。隨後送妝隊伍由迎妝人導引到男家門前,接下來就是"安妝"了。安裝的儀式大抵是女家的至親手持一份嫁妝清單,逐項唱念,一邊由男家請來的幫手搬抬進庭院。 (男家"接妝"後,要辦酒席宴請護送嫁妝而來的女方親友,這叫"謝妝",同時給男女雙方僱請來搬嫁妝的勞力"放賞"。)
8、 鋪新房:由全福(夫妻俱在而且兒女雙全)的婦人操作,要先焚香祭拜床神,按既定方位安放婚床。床放穏後即掛帳幔,帳是女方送來的嫁妝,因圈多而稱"百子帳",隱含著祝生百子之意。安床掛帳畢,鋪氈褥,展床單,折被衾,放枕頭。
9、 掛門簾:為娘家人親手來做,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繍鴛鴦戲水一類喜慶圖案,由護送嫁妝前來的新娘的弟弟(俗稱"押箱弟")親自掛到新房門上。門簾掛好後,男家要用紅紙包幾元錢給掛簾者,叫"送喜錢"。喜錢必須是雙數,表示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10、 貼雙喜:貼雙喜字,貼吉祥畫,掛婚聯,貼窗花等點綴新婚氣氛的新房佈置。
11、 寫婚聯:新房中懸掛婚聯。
12、 吉祥畫:最常見的是"和合二仙"與"張仙送子"。
悲歡離合交響樂:
1、 悲歌哭嫁:新娘在臨嫁前以唱歌的方式抒發傷別、哀怨甚至是悲憤的情懷。
2、 傷別罵媒:罵媒人,做新娘的不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往往藉哭嫁來訴說心中不平。
3、 搭棚響房:搭棚亦稱搭喜棚,喜棚必須在迎娶前夜搭好,主要供置酒設饌招待親友用。響房又稱"吹喜房",在娶親前一天晚上把新房收拾停當以後,男家要請8個或16的男童在吹打班子的鼓樂伴奏下捧蠟燭走進新房裡唱幾曲喜歌。
4、 祈福禳災:貼符鎮邪。
5、 亮轎壓床:亮轎亦稱"晾轎",等喜棚全部搭好後,將明天用來迎娶新娘的花轎以及全套執事(及親迎儀杖)放在棚內擺一個晚上,旁邊燃燈點燭,大放光明,供人觀瞻。規矩是轎簾正對院門,下半截得掀起來,露出內套小轎底部。壓床亦稱"童子壓床",找兩個健康活潑的小男孩陪新郎在新房的婚床上睡一夜,兩個孩子最好肖龍或肖蛇,或者與新娘的生肖相合,是祝願新婚夫婦生個大胖兒子。也有讓新郎的未婚弟弟或父親壓床。
吉日良辰風情多:
1、 新郎親迎:也叫"迎親"或"接新娘",就是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表對婚姻大事的極其重視。
2、 半副鑾駕:新娘乘坐的花轎,又稱"四明轎子"。
3、 發轎儀式:啟程時,有敲鑼吹號、嗩吶齊鳴的"發轎"儀式,還要請兩位夫婦齊眉、兒孫繞膝的老人充當福、祿二星,手持鏡子與燭光,將花轎的前後左右上下內外都映照一遍,謂之"搜轎",又用燃滿芝香的熨鬥或芭蘭香在轎內晃幾下,謂之"薰轎"。
4、 障車攔門:女家把院門關緊,不許迎娶新娘的花轎進門,謂之"攔門"。宋代以前,娶親用車子,這種風俗稱為"障車",就是由女家親友和鄰居街坊擁門塞巷,攔住喜車不讓通行。本意是對新娘出嫁的惜別,後來演變為向新郎索取酒食錢財的藉口。
5、 上頭開臉:在催妝樂曲聲中,新娘開始梳妝打扮。第一道程序便是更改做姑娘的頭飾,表示從此不再是閨女,俗稱"上頭"或"加冠筓”,上頭由新娘的女性親戚動手,把頭髮挽成盤形的髮髻,外用網絡套上,再簪一銀筓,插上金花玉珠。第二道程序是開臉,亦稱"絞面"、"開面",就是對新娘做面部修飾,包括用細線絞去臉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整如柳葉,梳理鬢角、塗脂抹粉等。
6、 鳳冠霞帔:內穿紅襖,足登繍履,腰繫流蘇飄帶,下著一條繡花彩裙,然後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繍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7、 紅布蒙面:新娘梳妝穿戴停當,還有一道"障面"手續。障面亦稱"蓋頭"、"蒙頭"、"覆面",用一塊男家送來的大紅巾把新娘的頭臉蓋住。
8、 抱瓶懷鏡:在外等候的新郎通過媒人向女家遞呈用紅紙包錢的"開門封",女家則開啟院門,讓男家在吹打聲中把花轎抬進院子裡,好讓新娘上轎。姑娘上轎前會吃一碗母親手做的糖水蛋,預祝小倆口婚後生活甜甜蜜蜜。或是姑娘上轎前女方要向轎夫敬"發轎酒"。或是姑娘上轎前由母親給紮上一條紅腰帶,祝早生貴子。新娘上轎前要揣一面鏡子在懷裡,亦有轎前安鏡子轎後掛篩子的,用來嚇跑太歲凶神。
9、 揹新娘子:新娘子不能用自己的腳走上花轎,得由娘家人抱上轎去,據說這是避免出嫁的女兒帶走娘家的泥土,也帶走了娘家的好運氣。
千里姻緣一線牽:
1、 別親起轎:男家迎親隊列從女家往回抬新娘,謂之"起轎"。女方家人會把一把筷子撒出庭外,含"快快生子"之意。也有燃放花炮,有辟邪防祟、保護新娘之意。回抬花轎不能走來時的原道,謂之"不走回頭轎"。
2、 紅蛋鎮煞:江浙地區是由一個小男孩充當"撒米郎",騎在馬上拿個米篩,邊走邊把染紅的稻米撒在花轎上,以防禦妖怪侵犯新娘。溫州習俗是花轎逢水過渡時,得由新娘親手向水中扔一對紅蛋,撒一把油麻炒豆米,可鎮住煞氣。此外,十分忌諱"喜沖喜",嚴忌兩頂坐有新娘的花轎在途中相遇,萬一相遇,就用雙方新娘交換戒指、腰帶、插頭花等辦法作為補救措施。
3、 顛轎諧趣:接新娘途中還有戲謔新娘的行為,就是抬轎者故意將轎子上下顛簸,使新娘在內坐臥不安,直至嘔吐。一般認為顛轎行為是對新娘遲遲不上轎的懲罰,也有人認為新娘嘔吐是妊娠的象徵。因此娶親路上新娘嚴禁新娘下轎解手,免得使象徵中的"妊娠"不幸流失。
4、 紅磚壓門:江蘇習俗是讓轎子停一段時間不放新娘出來,以為這樣可以矯正新娘的脾氣,使之柔順。山東安徽的習俗,男方要在街門門樓的過樑上放兩塊紅紙包住的紅磚,用紅磚代替貴人壓過街門樓以克歳星相犯,好讓花轎順利通過。
5、 轉蓆傳袋:新娘下轎不能雙腳直接觸地,必須走在蓆子、紅氈或布袋之類的鋪墊物上,由媒人扶著緩緩而行。
6、 過門跨鞍:在門檻上放一個馬鞍,新娘懷抱百寶瓶,小心翼翼地跨鞍而過,取平安之吉。
7、 撒豆驅邪:新娘跨過馬鞍走進男家庭院以後,男方親友拿一個內盛榖豆錢草的篩子,邊念咒語邊往院中拋撒。
8、 射箭越火:經過庭院走進舉行婚禮的喜堂之前,新郎拉開弓弩,對準堂內空射三箭,是為了嚇跑喪門星。有些地方習俗是新娘下轎前,由新郎對著花轎空射三箭,說是驅趕邪氣。
9、 拜堂大禮:亦稱"拜天地"或"拜花燭"。拜堂的儀式是,在喜堂正面放一張供奉天地諸神的"天地桌",桌上置有天地牌位、祖先神座、彩印神禡、龍鳳花燭等之外,還盛滿糧食的米斗,斗中插有弓箭尺秤等物,俗稱"三媒六證"。天地桌後面和喜堂兩邊,掛著親友送賀的喜幛賀聯和各種吉祥畫,又有兩把太師椅,給男方的父母接受拜禮時坐的。吉時一到,司儀喝令,新郎新娘左右站定,隨掌禮人喊令聲開始跪拜,拜畢新人入洞房。
10、 紅綢牽巾:新郎和新娘各執一條紅綠綢巾的一端,當中還挽成一個同心結,新郎背對洞房倒行,把新娘"牽"進屋內。
夫妻相識在洞房:
1、 秤挑蓋頭:亦稱"挑紅巾",新郎手執一根秤桿將新娘用來蓋頭面的紅巾挑起。
2、 坐床撒幛:行過揭蓋頭禮後,新人並坐在床上,稱"坐床",接著便由人拿喜果彩錢等物對著婚床及新房四周任意拋撒,謂之"撒幛"。
3、 合歡交杯:為洞房諸禮中最稱莊重的儀式。
4、 同心結髮: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髮,挽成合髻,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
5、 龍鳳花燭:"點花燭",亦稱"點長明燈"。指新婚之夕,新人須一起動手將新娘陪嫁帶來的一對製成龍鳳形狀的彩繪蠟燭點燃,陳列在新房中。按規矩,這對燈燭必須燃過今晚方熄。
6、 洞房禁忌:攙扶新娘進入洞房者最忌生肖與新娘相克。寡婦和孕婦不能進洞房,甚至連拜堂亦謝絕觀禮。新娘坐床後即不許亂動。
新婚三日無大小:
1、 戲婦鬧房:新婚當夜在新房內舉行的以戲謔新娘新郎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慶賀形式。
2、 初夜聽房:祝賀新婚的親友各自散去、新婚夫婦閉戶修憩後,又有人悄悄轉回,躲在窗外門外竊聽或偷窺房內動靜,以新婚夫婦的親昵語言動作甚至於性行為取樂談笑。聽房者須輩分與性別合適,以新郎的嫂子等女性眷屬或男性朋友為多。
醜媳婦總要見公婆:
1、 拜舅姑禮:亦稱"拜三"或"分大小",就是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拜見男方家長及伯叔兄等,一般安排在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履行。
2、 祭竈治饌:亦稱"饋公婆"。新娘去廚房做一席飯菜,請公婆和男方家庭其他成員品嘗,此舉兼備體現媳婦孝敬公婆及從此入主中饋成為主婦的意義。
3、 守親回門:即"成婿禮",俗曰"回門",又稱"歸寧"或"拜門禮",新郎和新娘在婚後擇期雙雙去女家拜謁女方父母及女族尊長親友,並獻贈禮物。女方則設宴款待,一般多女方族人陪飲。等夫婦再返夫家時,岳父母照例還要送點禮物託女兒女婿獻與親家。行回門禮的日期,最初是婚後一月,後來逐漸提前,有婚後第四天回門的,稱"回四",亦有第九天,稱"回九",也有恪守一個月後再回門之古禮的,稱"住
對月"。
最近,到學校圖書館借了"婚嫁"這本書
看完了就把它整理出來-w-
老實說,覺得古代的女性真的蠻可憐的
結個婚都還要小心翼翼恪守禮節
突然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
跟她們比起來真是太幸福了!!